手机版

达诚定海双月享60天滚动持有短债基金财报解读:份额缩水37.5%,净资产下滑35.46%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6:00:00    

来源:新浪基金∞工作室

2025年3月31日,达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达诚定海双月享60天滚动持有短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2024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该基金在过去一年面临着份额与净资产双下滑的局面,不过净利润实现较大增长,同时管理费也有所增加。

基金业绩与财务指标解读

主要会计数据:净利润增长超1倍,资产规模缩水

从主要会计数据来看,2024年该基金实现净利润90,540,978.52元,相较于2023年的41,798,504.17元,增长幅度超1倍。然而,基金资产规模出现缩水,期末净资产为2,095,684,131.59元,较上年度末的3,248,346,684.37元,下滑了35.46% 。

项目2024年2023年变动幅度
净利润(元)90,540,978.5241,798,504.17116.61%
期末净资产(元)2,095,684,131.593,248,346,684.37-35.46%

基金净值表现: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2024年,达诚定海双月享60天滚动持有短债A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24%,C份额为3.0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为2.30%,两类份额均跑赢业绩比较基准。从长期来看,自基金合同生效起至今,A份额累计净值增长率为10.78%,C份额为10.16%,同样优于业绩比较基准的6.57%。

份额类别过去一年份额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差值自基金合同生效起至今累计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累计增长率差值
达诚定海双月享60天滚动持有短债A3.24%2.30%0.94%10.78%6.57%4.21%
达诚定海双月享60天滚动持有短债C3.03%2.30%0.73%10.16%6.57%3.59%

基金运作与投资策略分析

投资策略:顺应市场调整,严控风险

2024年,我国经济修复分化,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债市利率下行。该基金以严控信用风险和回撤为主,提高组合久期,维持中性杠杆水平,将快到期短债置换为剩余期限一年左右的产业和城投债。

管理人展望:债市仍有机会,关注多因素影响

展望2025年,管理人认为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债市整体利率仍处于下行区间,但会多有震荡。出口、制造业、房地产、国内需求及外围因素等将对经济和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投资者需密切关注。

基金费用与交易情况解读

基金费用:管理费、托管费增长

2024年,该基金当期发生的基金应支付的管理费为8,761,699.84元,相较于2023年的3,054,121.00元,增长186.89%;托管费为1,460,283.40元,较2023年的509,020.11元,增长186.88%。

项目2024年(元)2023年(元)变动幅度
当期发生的基金应支付的管理费8,761,699.843,054,121.00186.89%
当期发生的基金应支付的托管费1,460,283.40509,020.11186.88%

交易情况:债券投资收益可观

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2024年债券投资收益为103,061,374.92元,资产支持证券投资收益为2,777,984.49元。不过,衍生工具收益为 -709,450.83元,对整体收益产生一定拖累。

基金份额与持有人结构分析

开放式基金份额变动:赎回压力大

2024年,该基金总申购份额为2,893,565,601.95份,总赎回份额为4,037,283,221.84份,净赎回份额达1,143,717,619.89份,导致期末基金份额总额降至1,906,514,025.29份,较期初减少37.5%。

项目份额(份)
期初基金份额总额3,050,231,645.18
总申购份额2,893,565,601.95
总赎回份额4,037,283,221.84
期末基金份额总额1,906,514,025.29
份额变动幅度-37.5%

持有人结构:个人投资者占比高

期末基金份额持有人户数为34,023户,其中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75.40%,机构投资者占比24.60%。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较为集中,报告期内存在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24.11%的情况,需警惕流动性、巨额赎回等风险。

风险与机会提示

风险提示

  1. 流动性风险: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较高,可能因该投资者赎回导致基金面临流动性压力。
  2. 市场风险:尽管债市整体向好,但2025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宏观经济及政策变化可能导致债券价格波动。

机会提示

若2025年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债市有望延续牛市行情,该基金或仍有一定投资机会。不过,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配置资产。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