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行走“网红村”·古建对话丨肇兴村: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这个村为什么要“克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0:10:00    

川观新闻记者 文露敏 李欣忆 摄影 李志强

【名片】

肇兴村

位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

人口:1273户5261人

耕地面积:3318.9亩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

荣誉:2007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特色: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有“侗乡第一寨”之誉,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鼓楼群。

海报 周桐

祝明珠感冒了,说话带着点鼻音。

来不及休息,这位贵州省黎平县肇兴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忙着张罗一场筹备会议。4月19日至20日,是肇兴村隆重的谷雨节,对她来说,一刻都不能怠慢。

位于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区,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东南部,肇兴村拥有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侗寨。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考察,带来了各方关注和源源不断的游客。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背包客闯入算起,肇兴村的旅游发展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祈求丰收的谷雨节,也成了吸引游客的“商品”。

但肇兴人深知,在商业化的浪潮之中,侗寨“不变”的那部分,才是它吸引力的来源。

克制的“商业化”

4月初,肇兴村寨尾的仁团,接连有两位老人过世。

“团”,是寨子里划分的自然片区,一共有5个,分别以仁、义、礼、智、信命名,每个“团”都有一座鼓楼。特殊的建造技艺使得它们“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倒”,至今仍是侗家人最主要的活动场地。

中午12点,仁团鼓楼前支起一朵朵遮阳伞,大家默契地杀猪、切菜、生火……游客在一旁拍照。在肇兴,村民的一举一动都成了景观。

村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注视。住在智团的陆群刚,之前在广东的一家酒店打工,几年前回到肇兴,收入来源变成出租老屋和卖烧烤。最近天冷,他索性收了烧烤摊,晚上在鼓楼下烤火。

“这是什么比赛的第一名?”有游客路过,对鼓楼里挂着的锦旗很好奇。

陆群刚的普通话夹带着口音:“芦笙大赛,我们赢了一头牛!”

“村里户籍人口5200多人,只有500多人外出务工,大多数群众吃的都是‘旅游饭’。”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陆卫敏说,陆群刚的归乡故事不是个例。

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火。数据显示,2024年,肇兴侗寨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大约是贵州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

从寨头走到寨尾,脚步放慢也只需要半个小时,而这里已发展起酒店、民宿、餐饮饭店等400多家,走几步就能遇到一家旅拍店。

随处可见旅拍的游客

“20年前还没有那么多外地商家!”商铺老板陈刚回忆,2014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点。那一年,肇兴侗寨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贵广高铁开通运营,从最近的从江站乘车到肇兴村,只需要不到20分钟。

说着一口“广普”的袁家栋去年成了“荣誉村民”。他是贵州肇兴侗寨研学旅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最近正忙着为新开的稻田咖啡馆物色烘焙师。

2018年央视春晚,肇兴是分会场,很多人认识了这座美丽的侗寨。2019年初,袁家栋第一次到肇兴考察,当即决定来这里创业。“最可贵的是区位条件,还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比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肇兴村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旅游尚未兴起之前,侗族大歌演唱在人们开展节日活动期间才能听到。而现在,村上的歌队、戏班每天都可以为游客表演。

村民弹唱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芦笙舞、侗戏等传统艺术都被打包成了“肇兴十二时辰”文旅品牌。陆卫敏告诉记者,2022年村里专门组建起表演队,去年演出超300场,收入100余万元。

肇兴侗寨“天天过小节,月月过大节”。祝明珠介绍,肇兴景区依托侗族民俗重点打造4大节庆IP——谷雨、六月六、月吔大歌以及侗年。据统计,2024年4个节日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7万余人,相比2023年同期增长68.7%。

夜幕低垂,肇兴大大小小的酒吧里,驻唱歌手卖力地用歌声揽客。民宿里,喜欢清净的游客已早早入睡,老板向我们建议,“如果不喜欢肇兴太商业的这一面,可以去周边更原始的黄岗侗寨看看。”

传统村落商业化的度在哪里?陆卫敏认为,“克制的商业化”是肇兴努力的方向。

可贵的“原生态”

陆德怀正在和木头较劲。

我们拜访这位58岁的侗族掌墨师时,一个等比例缩放的鼓楼模型刚刚完成了一半。

掌墨师是侗族木结构建筑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在当地声望很高。尽管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早已不是掌控墨线,眼看懂得设计建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陆德怀还是希望能琢磨出更直观的方式,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侗族掌墨师陆德怀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克制的商业化,正是在古朴和时尚之间求得一种平衡,尽量保留“原生态”的传统文化。

作为旅游核心区,肇兴基本维持了传统木制吊脚楼的外观。陆卫敏介绍,村民申请建房,首先要经过村“两委”的评审,评审通过后再移交镇政府,最后获得县上相关部门的审批。“外观一定要保留传统的风貌。”

观景台看肇兴侗寨

为了保证执行,村民建房前需要交押金,验收合格后才能退还。如果不合格,这笔押金就用作改造外观。

而需要“修旧如旧”的,远不止传统建筑。

在寨门旁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正在将乌黑的长发盘成别致的发髻。

陆勇妹

她身上是传统侗族服饰。“有些游客不喜欢那么密集的花纹,我们就和设计师合作,做了有留白的时装。”陆勇妹指了指身后的衣架。

2014年成立的合作社,已从7名社员发展到228名社员,去年,合作社的订单销售额和非遗体验研学活动收入达1800多万元;通过组织各村绣娘生产,还为群众增收700余万元。

陆勇妹现在考虑得更多的是产品研发,“仍然是传统的工艺、传统的纹样,只是不再绣得又密又多,兼具实用性和时尚感。”

她把传承侗家文化看得很重。十年前,陆勇妹偶然注意到被面上一款几近失传的花纹,特意找村里的老人家请教工艺,又将它慢慢恢复到生产之中。

在成为一个商人之前,她首先是侗家的女儿。

去年夏天,2024年贵州省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在肇兴侗寨举行。除了老年组、成年组,还有少儿组。在肇兴,文化传承已成了从老到小的共识。

还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

4月2日一早,稻田咖啡馆旁边的新桥上,有游客正在留影。原来的木桥破损拆除后一直没有修复,今年开年,袁家栋号召附近的十多家商户自筹了2万余元,让游客有地方打卡,也让村民通行方便。

在肇兴生活了几年,这个外乡人最大的感受是,侗寨很团结,很有人情味。去年侗年,他收到了寨子里十多个朋友的邀约,客都做不过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寨子变得更好。”

正午时分,仁团鼓楼前又燃起炊烟。经过冬春的淡季,肇兴人在等待又一个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