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科教融汇赋能石化行业前行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服务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以产业需求为引领,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驱动,努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品牌优势突出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率高的“三高”目标,连续14年七届荣获湖南省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服务“三高四新”战略,找准高职教育发展金钥匙
湖南石化职院具有深厚的石化行业背景,建校47年来着力培养具备“人文品质、石化特质、劳模潜质”的合格工匠。近年来,学校对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岳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1+3+X”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不断提升专业体系与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的匹配度,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出了“立足石化行业、服务‘三高四新’,努力建设行业特色鲜明、品牌优势突出的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目标,始终做到与行业发展、产业升级精准对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精准对接,与企业园区和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产业、专业、人才、创新、服务”五融通石化特色协同发展新模式。
立足产业发展,打造石化专业金招牌
学校围绕石化产业链设专业,按照“产业对接紧密、专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的原则,重点组建“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行业特色鲜明”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链专业群,形成区域特色鲜明、行业影响力突出的专业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学校专业群建设又紧密对照服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高效化、国际化的产业趋势,以石化生产与新材料为主体、智能应用和安全环保为重点,聚焦石油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大数据技术四个专业群,21个专业紧密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湖南建设万亿现代石化产业,岳阳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石化基地,学校增设化工智能制造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打造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不断丰富“现代石化新材料”和“智能制造”内涵。目前龙头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在全国仅有48个专业点,其办学规模居国内第一,是湖南省高水平专业群;炼油技术专业全国仅有8个专业点,属于稀缺专业。
深化产教融合,展现能力建设硬实力
学校首先抓好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与湖南岳阳绿色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石化公司联合申报,共同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岳阳市域现代石化产教联合体,目前已获省级层面通过,正向国家级产教联合体行列迈进。与中石化催化剂分公司联合申报行业现代石化产教联合体,正加速推进。与湖南石化公司、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高新区、湖南盛锦新材料公司实施全方位战略合作,联合共建共享“楚怡”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建人才服务交流和技术应用平台。与湖南省应急厅建立战略合作,适应化工安全人才短缺的需要,开办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实施从业人员安全资质达标和学历提升,化学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专注为企业培养注册安全工程师,打造“人人持证上岗”的化工产业安全新样板。牵头成立湖南省职业健康安全协会化学品安全分会,湖南石化HSE协同中心,共建石化安全生产专家库,努力促进化工产业发展和安全文化创建。
按照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发挥主体作用的要求,学校构建“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服务发展链”的产教融合格局,建成了3个国家级培训基地,5个省部级培训基地,4个国家、省部级考试、鉴定机构。学校以“国家级应急救援演练仿真培训基地”和全省危化培训基地等为平台,与中石化湖南石化公司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挖掘现代石化产教融合体、“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潜能,为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寻找更多途径,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与全国1897家企业形成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协同创新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提升“双轮驱动”;与省内10个化工工业园区签订产教融合发展框架协议,打造“园区+学校”的发展模式;为省内10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化学品提供培训鉴定服务,每年培训鉴定约24000人次。
学校还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阿塞拜疆、伊拉克、贝宁共和国量身定制研修班;制定非洲乍得国家机械冷加工五级职业技能标准;建立阿塞拜疆炼油厂安全管理体系;传授伊拉克炼油厂高效运营与油气污染科学管理实用技能。这些标准的制定及培训成果显著,不仅为这些国家输送专业知识,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建设迈向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的发展道路,更在石油化工领域搭建起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桥梁,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合作中的担当。
促进科教融汇,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学校以“现代石化生产与新材料”为主体,以“智能应用、安全环保”为两翼,构建“顶层设计—机制创新—精准服务—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产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荐17名教师担任岳阳市首批科技特派专家,牵头组建岳阳职教集团科技创新与服务委员会,推行“一企一策”服务模式,不断提高科技服务企业园区水平。与原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合作研究的“催化烟脱装置废水高悬浮物成因及对策”项目,不仅解决了生产瓶颈,还使企业年运行成本降低15%;与原中石化集团长岭炼化公司合作攻关的“工艺杂质对稀乙烯制乙苯烷基化反应影响”课题,成功保障了装置安全稳定运行;与中石化湖南石化公司共建的“石化新材料与反应工程岳阳市重点实验室”,为攻克催化材料、绿色工艺等关键技术提供实验支撑;在光电催化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持续发力,石油管道巡检无人机、废水催化降解设备2项专利技术已投入产业化应用。仅2024学年,学校新增校企合作攻关项目8项,新增知识产权项目13项,包括2项软著和11项专利。去年学校还与湖南理工学院联合主办“现代石化科技创新高峰论坛”,邀请五位院士、30余家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参与,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项,实现了“学术圈”与“产业圈”的深度融合。
服务区域经济,注入适应市场需求强动能
学校积极面向行业产业和企业园区,实现市场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所设专业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切实做到“服务好、支撑好”企业园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学校围绕行业、企业设置岗位,与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实行订单就业,努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技能人才;建立70多个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涵盖有机合成工、化工总控工、燃气储运工、化学检验员、电工、仪器仪表维修工、潜水处理等13个工种,不断增强学生技能,努力适应新时代一岗多能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又努力服务产业升级,不断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在先进装备制造方面,针对电子信息、新能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拓展装备技术领域,开设相关新兴专业;在港口物流方面,强化与岳阳临港新区及有关企业对接,政校企合作做优现代物流、商贸专业;在文旅方面,强化与区域高校、企业合作,建设集产业导览、安全教育、知识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石化安全科普馆,与湖南石化公司红色石化教育基地等共同建设“红色+绿色”爱国主义教育和现代石化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岳阳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系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