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激发服务贸易新动能
2025年初,我国服务贸易延续了快速增长势头。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份至2月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9.9%,知识密集型服务顺差扩大至948.1亿元,旅行服务以28.9%的增速领跑。
这一数据折射出中国服务贸易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型:规模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二位,高附加值领域占比持续提升。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应进一步释放服务贸易潜力,以制度型开放激发服务贸易新动能。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2024年,服务进出口总额突破7.5万亿元,首次跨越万亿美元门槛,同比增长14.4%。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比稳步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如《黑神话:悟空》等热销海外。传统领域同样焕发活力,旅行服务因免签政策优化和支付便利化改革,2024年进出口额达2.05万亿元,增长38.1%。这些成果背后,既有产业升级的支撑,也得益于制度型开放的突破。全国版和自贸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施后,金融、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扩容,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数据跨境流动分级监管机制逐步落地。我国服务贸易已从规模扩张迈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
然而,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仍有诸多短板待补齐。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贡献了贸易额大头,中西部受限于服务业基础薄弱,特色优势尚未释放。二是结构问题比较突出。运输、旅行等传统领域占比偏高,数字贸易规模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规则对接水平有待提升。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等规则对接国际高标准仍有差距。这些问题背后,既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也有创新动能不足的隐忧。这提示我们,释放服务贸易潜力需兼顾效率与公平,既需“强长板”,也要“补短板”。
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还需多点持续发力。一方面,要以制度型开放打破壁垒。加快释放潜力,关键在于深化制度型开放。全球服务贸易规则加速重构,对数字贸易、绿色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应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跨境电商物流,加快5G、人工智能在物流、支付等环节的应用,支持游戏、网文等数字文化出海。同时,扩大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服务出口,可试点“数字+绿色”融合模式,搭建国际碳交易平台等,主动对接国际规则,强化创新驱动,打造服务贸易新标杆。
另一方面,区域协同与产业融合也是重要抓手。针对东西部差距,可实施“标杆引领+特色突围”策略:东部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圳数字贸易枢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中西部则深挖中医药、农业技术服务等特色领域,推动服务与货物贸易联动。产业层面,需打破“制造”与“服务”的边界,鼓励企业向“智能运维”“提供场景解决方案”转型,将硬件出口升级为“产品+服务”一体化输出。
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到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启动,从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到高端人才签证便利化,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为“中国服务”注入新动能。但要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唯有以更高水平开放打通内外循环,以更大胆创新激活市场潜能,才能让服务贸易的“微笑曲线”真正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冯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