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变粉笔!河南00后女孩放弃保研,赴贵州支教点亮山区孩子“美学课堂”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程飞虎 宋聪俐
放弃专业保研资格,远赴大山深处支教......同龄人忙着“上岸”时,河南00后女孩毕业前做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近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怡然放弃保研赴贵州支教的励志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并获得《人民日报》点赞报道。
4月8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电话联系王怡然时,她刚结束贵州当地一家媒体的采访,突然一下子受到这么多关注,让这个23岁的女孩有些惶恐。王怡然说:“我会努力接住这波‘流量’,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大山里的孩子们,有更多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来到这里,发现山区教育的更多可能。”

从“听故事的人”到“讲故事的人”
王怡然的支教梦始于童年,她成长于一个教师世家,妈妈和奶奶都是教师,从小耳濡目染,让她对“三尺讲台”充满了向往。“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听奶奶讲学生的故事,那些走出乡村的孩子,有的做医生,有的进军营,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王怡然回忆道,奶奶讲这些故事的时候眼中总是闪烁着别样的光彩,这种言传身教让她很早就懂得了教育的力量。
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王怡然在大四上学期获得专业推免保研资格。是接受普通保研前往更高学府深造,还是选择支教保研、奔赴贵州山区?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奔赴祖国西部支教一年之后再回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我想像妈妈和奶奶一样让教育的力量流动起来”,这句话成为她选择支教的最初动力。

2024年夏天,王怡然告别校园,和队友们一起踏上开往贵州的列车,成为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民族小学的支教老师。那里山路蜿蜒,教室简陋,但孩子们的眼神清澈而炽热。“我第一次走进教室,听到他们齐声喊‘老师好’时,我就知道,我来对了!"王怡然说。
黑板变魔术!课堂成了"美学现场"
初到笃山镇民族小学,王怡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教学资源有限、语言不通等。“第一天上课,我发现孩子们有点怕生,有的甚至不敢抬头看我。”王怡然回忆道,为了拉近距离,她尝试用画画和游戏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小猫,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眼睛里闪着光。”

课间,王怡然会主动找孩子们聊天,给他们拍照片,和孩子们围成一圈做游戏,通过这些日常简单的陪伴,王怡然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方法上,王怡然不断创新,她将美术专业功底融入课堂,古诗配上山川水墨画,生字旁跳出卡通小动物,枯燥的拼音格变成彩虹阶梯。“王老师的黑板像魔术!”孩子们这样形容她的课堂,当地老师也深受启发。

“怡然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她在教学中敢于打破传统模式,经常采用项目式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新颖的方式,从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做的板书也非常新颖,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上注意力非常集中。”笃山镇民族小学副校长唐登胜对王怡然的课堂教学评价颇高,他说:“在集体教研中,怡然经常友善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参与同事间的公开讨论,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喜爱。”

通过与当地老师的交流合作,王怡然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逐渐摸索出更适合山区孩子的教学方法,她在课堂上也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双向治愈!一位特殊学生的温暖奇迹
"在支教之前,我想着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但相反,我才是收获最多的那个人。"对于半年多来的支教工作,王怡然有很多很深的感悟,在与学生们相处的过程中,王怡然自身也在不断成长,学会了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学生。

学生们用稚嫩的小手为她制作贺卡,上面写着“王老师像星星一样亮”;家访时,家长硬拉着让她留下吃饭;还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要送给她……在简陋的山村教室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充满了满满的温馨和爱意。

最让她触动的是学生小华(化名)的变化。小华从小患有罕见病,无法到校上课,王怡然和队友每周两次去孩子家“送课上门”,风雨无阻。

小华因为身体障碍,记忆力非常差,连拼音都认不全,但是却特别顽强,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他居然完整读下来两首诗。这让王怡然感到非常震惊。"老师,我每天睡觉前都在读,就想早一点当面读给你听",小华说话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而王怡然转过身去,悄悄抹掉了眼角的泪水。

她课后才知道,小华在家反复用手机听音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练习,最终完成了这件他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个曾经被疾病困扰的孩子,用最笨拙也最动人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坚持的力量,让我震撼,同时也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理解。”王怡然说,原来,教育还可以发现生命的更多可能。

用刻在骨子里的温暖,播撒会发光的种子
“怡然同学的选择绝非偶然,而是四年如一日的坚持使然。”王怡然的辅导员商丹妮见证了她一路的成长。作为辅导员助理,大学四年,王怡然是出了名的"热心肠":陪同生病的室友去医院,主动整理困难学生档案,值班时永远提前到,临走前总要多问一句“老师,还有什么事我能做“……“她的温暖是刻在骨子里的”,商丹妮说,王怡然带给乡村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颗会发光的种子”。

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今年9月,王怡然将回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未来打算继续投身教育事业。“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当老师的信念。”她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我希望未来能影响更多的孩子,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从艺术生的画笔到支教老师的粉笔,从设计图纸到人生蓝图,王怡然以美术生的浪漫与教师的担当诠释了青春的意义。“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黔西南的山村里,王怡然写下了属于她的“育人”注脚,也为山区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