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湖南一地38个机关事业单位“拆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2:41:00    

汉寿县政府官网截图。

早年,汉寿县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严重,街头巷尾车辆乱停乱放、商贩占道经营,部分路段高峰期堵车时间长。这些问题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也对汉寿文旅形象和第三产业发展形成阻碍。

破解城市发展困境,需创新治理思路。汉寿县政府官网披露,自2015年6月起,一场“拆围透绿”的攻坚战悄然打响。汉寿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有独立院落的县直机关自拆围墙,还绿于民,并完善相关便民设施,将机关大院变成居民可休闲的社区公园。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率先行动,克服重重阻力,带头拆除围墙。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拆除围墙300多米、商铺门面40多个。

2022年,汉寿县实施“靓城战略”,“拆围透绿”工作被进一步推进。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汉寿县共拆除115处围墙、复绿9万多平方米。打通连片老旧小区,增设休闲广场、停车场。除中小学校外,县城3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均拆除了围墙。

日前,经媒体报道,这场“拆围透绿”行动走进公众视野,大范围“破圈”传播。

红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截至4月2日10点30分,共有159家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工人日报》《新京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齐鲁晚报》纷纷发声,普遍给予高度认可。相关分析认为,机关大院“拆围”具有多重利好,且从多地实践来看,不乏可行性,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借鉴、效仿。

接了地气、提了人气、聚了人心。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是许多机关单位的真实写照,“神秘”“威严”是不少人的评价。《南方日报》评论指出,各地主动“拆墙”,彰显了党政机关自信开放的良好形象,是一种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贴近人民群众的务实之举,接了地气、提了人气、聚了人心,值得被充分肯定。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空间利用方式。《工人日报》认为,原本封闭的机关大院空间得以释放,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场地,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对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城市来说,这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空间利用方式。当空间藩篱转化为民生福祉,“拆围透绿”显现出多重治理效应:老城区居民有了“推窗见绿”的休闲空间,通勤族发现了节省脚力的便捷通道,社区广场舞队伍找到了新阵地……利于民生诉求表达,促使行政效能提升。《新京报》指出,没有了围墙之后,民生诉求更容易表达。市民与政府部门的互动更加日常化,可以促使政府工作人员从“坐等办事”转向“主动服务”,无形中提升了治理的精准度与温度。《广州日报》表示,通过近距离接触,公众能更好地了解政府机关平日的工作状态,进而在换位思考中对他们多些理解和包容;反过来,机关单位在众人监督下,也能改善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公共服务与秩序维护,可以并行不悖。在过去,一些机关单位不愿轻易打开大门,不外乎是出于安全管理方面的考量,或是担心开放会影响单位正常运作等。毕竟党政机关内部有办公设施、涉密文件,围墙拆除后外部人员便可自由出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与不确定性,同时也会导致管理成本攀升。《广州日报》认为,这些顾虑也有一定道理,但若坚持在有序、适度的范围内,完全可以通过更精细的管理、更完善的安保措施与应急预案去消除。《新京报》也认为,汉寿县的实践证明:通过电子监控、预约系统、错峰管理等技术手段,公共服务与秩序维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拆围透绿”,何时不再是新闻?机关大院“拆围”,案例并不鲜见。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委、市政府大院拆除院墙;2016年,四川省乐山市曾发文要求市级机关带头拆除办公场所围墙,让绿于民、让路于民。但《齐鲁晚报》指出,政府“拆围透绿”还没有成为服务标配和施政常态。网友们对零零散散的“拆围透绿”不吝掌声,恰恰证明了这是民心所向。期待更多地区能在综合考量可行性的前提下,尽量放下身段、敞开胸怀,向社会共享政府大院的资源。做到了这一步,政府大院“拆围透绿”,就不再是新闻了。心中之墙应尽快破除。澎湃新闻在评论中表示,机关大院要不要拆除围墙,当然不可搞“一刀切”,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拆的墙不妨拆掉一些。在没有围墙的地方办公,也是对机关单位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新考验,可以倒逼工作作风转变。从这一点来说,拆了现实中的墙,心中之墙也应尽快破除。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留言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