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土为安”到“化土为绿” | 贵州举行群众性殡葬文明实践活动
4月4日,时值清明,由贵州省民政厅主办,以“植绿寄思·礼赞生命”为主题的群众性殡葬文明实践活动在贵阳市花溪福泽园举行,活动通过生命纪念林植树活动、挂“生命寄语”木牌、诗歌朗诵、“生命的回响”主题演讲、发放惠民殡葬折页、文明安全祭扫倡议书等形式,将绿色、低碳、节俭、文明的殡葬理念,具象为一个个家庭与自然对话的温暖瞬间。

节地生态葬:生命与自然的诗意联结
清晨6时,工作人员已将11位逝者的骨灰安葬于福泽园“德园”十二生肖公益葬区。这片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区域,以生肖为坐标,每尊雕塑下方的可降解骨灰坛正悄然融入泥土。据花溪福泽园服务一处负责人吴筑春介绍,自2018年以来,已有84个家庭选择将亲人骨灰安葬于此。
在生肖雕塑前,市民徐女士正向刻有父亲姓名的碑前献上纪念花束:“父亲生前最爱摆弄花草。临终时希望能化作泥,与大自然融合。我认为只要思念不断,他就一直在我们身边。”
据介绍,福泽园德园十二生肖公益葬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坛),逝者骨灰将在3-6个月内与大地自然融合。葬区巧妙融合十二生肖文化元素,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赋予生态安葬新的时代内涵。

生命纪念树:亲手种下思念与希望
上午10时30分,樱花树下,家属们与工作人员合力铲土、培实、浇水。一位家属说:“看到樱花盛开,就如同生命正在延续。”
另一位家属则将手里的木牌系在枝头,上面写着“愿另一个世界也如人间般繁花似锦,星光璀璨。”
“近年来,贵阳市积极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截至目前,累计有1337名逝者家属选择参加节地生态安葬,421位逝者家属选择到天津、深圳、北海等地参加海葬活动。”贵阳市殡葬管理所所长张枝介绍,目前贵阳已建成9个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节地生态安葬的逝者约1.57万人。

“入土为安”到“化土为绿”
生命的延续不在墓碑的大小,而在文明的传承。
贵州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黄猛介绍:“近年来,贵州一直在统筹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惠民政策落实和移风易俗宣传,目前,全省共有160个节地生态安葬墓区,2016至2024年,全省节地生态安葬共计26955例。”

截至目前,全省88个县均建立了惠民殡葬减免奖补政策,其中52个地区覆盖本地户籍群众,34个地区覆盖本地困难群众。“十四五”期间,全省惠民殡葬减免奖补资金累计支出4.5亿元。
当人们开始用更环保、更具精神内涵的方式纪念逝者,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正转向“化土为绿”,殡葬改革的政策目标也在转化为个体的主动选择。
这场活动将殡葬改革的政策语言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让绿色殡葬理念从文件走向田野,从政策走向人心。当树木年轮与思念同增,当生态意识与文明传承共长,殡葬改革的“贵州实践”正书写着生命礼赞的新篇章。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莎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