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信阳毛尖,为何是“河南第一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8:14:00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薄曦初透时分,信阳茶山的景致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茶芽含着山岚舒展,采茶姑娘的指尖掠过芽尖,露珠碎成星子坠入竹篓,发出《茶经》中遗落的茶语。

这画面凝固了时间,将公元760年陆羽笔下的"淮南茶,光州上"与当下连接起来。

茶,这一片看似简单的绿叶,何以能够穿越千年时光,在今天依然讲述着生动的文化故事?

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五云两潭一寨"中,车云山堪称最富传奇色彩的茶山秘境。这座常年浸润在云雾中的灵秀之地,海拔最高处逾800米,终日与云海相伴,恍若仙境。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车云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昼夜温差可达15℃以上,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富含有机质的黄棕壤土层深厚,透气保水性能俱佳;山间终年不散的云雾如同天然的滤光罩,让茶树在柔和的漫射光中缓慢生长。

正是这般造化钟神秀的自然条件,才孕育出车云山毛尖"形美、色翠、香高、味浓"的独特品质,使其成为信阳毛尖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成为“河南第一茶”。

信阳茶山的晨光中,藏着中国人"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

茶芽含着山岚舒展的姿态,恰是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动体现。茶农们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节律,明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道理。

在信阳,茶树与板栗树间作的独特种植方式,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平衡,无需过多人为干预。这种种植智慧不是来自现代科技,而是源于《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古老农法。

采茶姑娘指尖的舞蹈,实际上是对茶树生长规律的尊重——只取一芽一叶,留下足够的生机让茶树继续繁衍。陆羽在《茶经》中强调"茶之为饮,发乎神明",正是对这种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当我们啜饮信阳毛尖时,品的不仅是茶汤,更是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

茶叶的旅程从山间到杯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人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独特能力。茶圣陆羽将煮茶分为"炙、捣、煮、饮"四个步骤,赋予简单的饮水行为以仪式美感。

茶叶是有灵性的,急不得、糙不得。采摘回来的鲜叶,要经过摊放、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一杯香醇的信阳毛尖。

炒茶难在控温,茶叶嫩,娇贵得很。比如,生锅温度在120℃—160℃ ,而熟锅的温度要在80℃—100℃。”周家军说,“看,听、闻、探”,讲求的就是怎么把控温度:“看”火苗,听“啪啪声”,闻火的气温,以手探温,离火多远有多少温度,老师傅一伸手就知道。

理条工序则是信阳毛尖独特外形的塑造过程。师傅们用双手在锅中轻轻揉搓、理顺茶叶,使其逐渐形成细圆光直、白毫满披的独特形态。这一双双手,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的磨砺,才能如此精准地赋予茶叶生命的形态。

一杯毛尖茶,从采摘到炒制完成,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对茶叶的敬畏之心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让信阳毛尖的茶香在千年的岁月中始终萦绕不散。

在信阳,传统制茶工艺中的"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每一道都是时间与手感的美妙结合。老茶师能够通过手掌的温度判断杀青的程度,这种经验不是数据能够衡量的,它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以身体之"。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茶具的选择、水质的讲究、火候的掌握,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就连茶桌上的礼仪——双手奉茶、轻叩致谢、闻香观色——都是这种生活艺术的组成部分。

信阳人今天依然保持着用玻璃杯冲泡毛尖的习惯,看着茶叶在热水中舒展起舞,这是最简单也最深刻的生活美学教育。

当千年茶韵与青春脉动激情碰撞,信阳这座古老茶都正演绎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华丽共舞。信阳以茶为媒,巧妙拆解传统茶产业的时空边界,让厚重的茶文化与鲜活的年轻基因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重塑出一张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温度的城市新名片。

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信阳精心构建的"茶文化新场景矩阵"。在茶香氤氲的青年营地,"茶+露营"的跨界组合颠覆传统想象——纯白帐篷如珍珠般散落于翠绿茶园,透明茶具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年轻人在天幕下既品味明前毛尖的鲜爽,也享受手冲咖啡的醇香。

浉河区何家寨的星空茶园更将体验推向极致:白天,游客指尖翻飞于嫩绿茶芽间,体验古法炒青的温度与力道;入夜,茶香与民谣在晚风中交织,以茶会友的桌游局让传统文化焕发社交新魅力。

漫步城区,处处可见传统茶文化的时尚表达:工业风茶坊里,斑驳的炒茶铁锅与炫彩的街头涂鸦构成视觉对话;极简主义茶空间中,冷萃茶的清冽与氮气茶泡的绵密颠覆味觉认知。

这些"可触摸的茶文化新物种",正以沉浸式体验重构年轻人与茶的情感联结,让千年茶都的脉搏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全球化的今天,信阳茶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对话,展现出文化符号的强大生命力。茶农们开始利用电商平台将茶叶直销给消费者,用短视频展示茶山风光和制茶过程;年轻的设计师将茶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用品,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茶艺表演结合多媒体技术,让古老的茶道焕发新的观赏魅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创新从未背离茶文化的本质。如同苏轼在《汲江煎茶》中所写:"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

信阳举办的国际茶文化节,不仅推广了茶叶产品,更传播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茶叶成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它的温和、包容、和谐特质,恰是当代中国希望向世界展示的国家形象。

从陆羽笔尖滴落的墨迹,到今天信阳茶人在新时代宣纸上的挥毫,茶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这片小小的绿叶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依然芬芳,正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解渴的液体,更是中国人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与践行。

在信阳茶山的薄曦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化的活态传承——它既扎根于古老的土壤,又向着现代的阳光生长;既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又拥抱创新的可能。

当世界举杯共饮中国茶时,他们品尝的是一种文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一种能够穿越时间而不褪色的东方智慧。或许,这就是文化符号的最高境界——既是过去的记忆,又是现在的体验,更是未来的可能。

来源: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