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气得“肝疼”,到底是哪里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2:38:00    

很多人生气的时候,常常会脱口而出:“气得我肝疼!”传统医学里也有所谓“生气伤肝”的说法。但这种“肝疼”究竟是真实的身体不适,还是一种心理上的错觉?肝真的会因为生气而感到疼痛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有趣的话题。

“肝疼”和“肝疼”不一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理解一个现象,即人们对日常生活感受的描述常常会受到时代文化认知的影响,比如说古代人描述一个人皮肤好,会用“肤如凝脂”,而现代人表达同一个意思,有些人可能就会用“满脸的胶原蛋白”了。

因此,一般人平时所说的气得“肝疼”和解剖学意义上的肝脏本身的疼痛并不是一回事。

肝脏发生病变一般都会引起疼痛,比如肝炎、肝脓肿、肝癌发生时,可能会因为肿胀导致肝脏包膜张力增加,从而让病人感觉到上腹部有钝痛,同时还会伴有消化系统的其他不适症状,这些症状的发生多有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而且不会自行缓解,直到这种疼痛严重到足以引发人的警觉,敦促人尽快就医。

而平时人们所说的气得“肝疼”其实一般时候并不是肝脏真的出问题了,往往只是大家对定位模糊的肚子疼的经验性描述,这种肚子疼通常都发生的比较迅速,而且一旦怒气消退,症状也随之消失,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

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Sely.H)认为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主要表现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凉等。此时,全身血液优先供应心、脑、肺和骨骼肌肉系统,以确保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的准备阶段。此时,消化系统就有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功能紊乱,比如因胃肠道的蠕动不规律而引起腹痛。

塞里的应激学说对心身医学有重要意义,此后许多应激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正、充实和发展的,但该学说后来也被研究者发现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该学说忽略了应激过程的心理成分。

因为应激源(比如生气、发怒)可能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应激过程也受个体多种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价和个人经历都会显著地影响应激的作用过程和结果。

如果一个人原本就有“怒大伤肝”的心理预期,那么这个人就更有可能在生气时出现消化系统相关的症状,比如腹痛,而这一过程又会反过来强化他原有的“怒大伤肝”的认知,因此,他自然就很容易常常被气得“肝疼”了。

很多疾病都与不良情绪有关

事实上很多消化系统的疾病确实都与不良情绪有关。比如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急性应激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胰腺炎等。

情绪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生理机制的直接作用,也有心理因素的间接影响。例如,长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会导致消化系统的慢性炎症,而这些炎症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此外,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受到情绪应激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则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从而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情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抑郁等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炎症反应增强、氧化应激增加等。

18 世纪时,医学界已经意识到生气发怒会引发心绞痛了,比如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约翰·亨特(John Hunter,1728-1793)自己就有心绞痛的问题,他也发现巨大的情绪波动会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约翰·亨特是一位伟大的医生,非常善于利用一切机会观察学习疾病,当他的心绞痛发作时,他就会冲到镜子面前去仔细观察自己痛苦的表情。可他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有一次他对一个死于一阵暴怒的人进行尸检之后,开玩笑地讲,自己的生命完全掌握在任何一个会在语言上激怒他的恶棍之手。孰料一语成谶,1793 年 10 月 16 日,他在圣乔治医院的会议室与人发生激烈的辩论过后,痛苦地倒下了。

这位生前为探索疾病的奥秘曾解剖过无数尸体的外科医生,死后也将自己的尸体献给了医学事业——对他的尸体解剖发现,其冠状动脉的病变已经很严重了。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情绪,从而减轻症状。此外,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也可以改善情绪状态,进而缓解消化系统的症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情绪相关的不适症状如果严重到需要就医的程度,实际上是很难迅速判断出来到底是以哪个器官的病理变化为主了。因为人体对内脏疼痛的感知,经常会出现定位不太准确的情况,比如说心绞痛确实最常表现为胸痛,但也有些不太典型的病例,会让病人感觉到腹痛,如果急诊科的医生经验丰富,就会通过基本的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问题可能出在心脏,如果病人和医生都不太走运的话,这类不甚典型的病例,就有导致诊断延误的风险。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愤怒情绪

既然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如此显著,那么学会处理愤怒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生活方式医学》的建议,当愤怒的情绪出现时,最好是思考而不是仅仅做出反应,关键是要花时间思考问题,以明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愤怒,以及这种愤怒会产生其他什么影响,重点应放在寻找最佳办法上,以应对目前的处境。

人们不要被愤怒所控制,应该尽快化解愤怒情绪,处理引起愤怒的方法包括与引发愤怒的人进行积极的沟通,重点是解决问题,而非责备。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电影中的情节,也适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绪管理。可惜老教父的大儿子没有学会这一点,他的愤怒可不只是让自己“气得肝疼”,直接中了对手的圈套,命丧于乱枪之下。

但我们都很清楚,愤怒的情绪是在大脑中产生的,让我们控制愤怒情绪的指令也只能由大脑发出。那么,用黄油做成的刀具,它还能切割黄油本身吗?就像你在生气的时候,旁边有人好心劝你别生气啦,这种劝慰会奏效吗?

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总是被气得“肝疼”,类似的建议,或许值得一试。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