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徐家良:以专业化、数字化、区域协同开创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3:56:00    

4月1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在京举办“十五五”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暨慈善智库建设交流会。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常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会长张春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郑功成等领导,以及来自学术界、慈善组织、企业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十五五”期间慈善事业的使命与创新发展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在交流发言中,围绕规划编制、行业组织建设和智库发展等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建议,强调在“十五五”期间应重点推进慈善组织专业化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为新时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徐家良教授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行业组织的独特价值:“单个社会组织如同分散的‘马铃薯’,而行业组织则是强有力的‘联合体’。”在社会基本格局中,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行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桥梁,处于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交集空间”,应当重点履行六大核心职责:全行业信息汇总与分析、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维护行业秩序与矛盾调处、从业人员资格认定与培训、推动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以及搭建政社沟通与国际交流桥梁。

针对当前慈善智库建设滞后的现状,徐教授援引最新研究数据指出,全国近万家基金会中,真正具备智库功能的不足百家。为扭转这一局面,他建议中国慈善联合会设立专职智库部门,整合全国23家民政政策研究基地资源,推动民政职业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成为专业智库平台。徐教授特别强调:“行业智库需投入50%以上精力开展专业研究,才能真正发挥资政建言的作用。”

徐教授指出,“十五五” 慈善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慈善事业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在多个方面精准发力:在人才体系建设上,加快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劝募员等职业资格认证,提升慈善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纠正 AI 应用误区,建立行业专属知识库,助力慈善组织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在区域协同发展领域,打造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慈善联动网络,推动慈善事业均衡发展。此外,积极助力慈善组织 “走出去”,申请联合国咨商地位,提升我国慈善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徐教授呼吁中国慈善联合会发挥“啄木鸟”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当前,慈善生态存在诸多痛点,慈善组织仅占社会组织总量的1.8%,提升空间巨大。对此,他提出要推动运作型基金会向资助型转型,改善行业资源分配;重新界定慈善组织权利与义务,提升慈善组织认证比例;平衡“公益属性”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保障从业人员权益,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慈善生态。(钟蕾蕾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