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被征125%关税,美国芯片“滞留”香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3:32:00    







中国香港的芯片贸易渠道,已于2020年及2022年经历两轮“打击”。芯片“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并加征关税后,当地贸易渠道正如何评估影响范围,又有何新出路?



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作为中国内地芯片等核心电子元器件进出口的“必经之地”,继2020年及2022年美国加强对其出口管制后,中国香港特区再次因一项新政受到关注。

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显示:根据海关总署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芯片的“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

按照前述新规,中国将会以流片地认定为芯片的原产地进行征税。而按照中国最新关税政策,这意味着流片地在美国的芯片会被征收125%的关税。业内普遍认为,美国造芯片大幅度涨价同时,国产半导体尤其是国产芯片将受益。

新政正在逐渐显现后果。4月12日,《财经》对此报道称:对于流片地在美国的芯片,客户暂停提货,处于观望状态。这既源于相对难以证明相关芯片在4月10日前启运,也源于此前进口芯片税收宽松,原始证明材料并不详细。

在此之前,在做芯片等半导体业务时,代理商一般采用将货运到中国香港特区后集散的模式。客户则往往通过货代进行提货和报关。

之所以不直接进口至内地,首先源于中国香港特区数十年前已开始发展半导体研发乃至生产业务,拥有技术交流及进口的独特渠道及优势;其次,中国香港特区比中国内地有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

以后者为例:在前述税收新规出台前,对于IC芯片类产品,中国内地实施零关税策略,而中国香港特区则除了零关税,还有增值税等税率的减免优惠,只征收清关费用等。税收新政将会对中国香港特区的芯片贸易带来哪些新的影响,《财经》记者询问的一些行业人士,正处于焦虑等待状态之中。

此种状态,首先源于中国香港的相关贸易渠道,已于2020年及2022年经历两轮“打击”:

2020年6月起,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系列法令及新规,针对在中国香港特区和中国内地的非美国人员和金融机构,扩大可能受到美国制裁的覆盖范围。美国政府相关机构在实施有关出口管制新规后,开始撤销受《出口管理条例》规管的某些物品出口、转口到中国香港及在中国香港境内转让的许可豁免,令中国香港不再享有与适用于中国内地的许可豁免有所不同的待遇。

“中国香港将……没有特权,没有特殊经济待遇,也不会获得敏感技术的出口……美国将把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等同对待。”特朗普当时表示。

自此开始,中国香港特区已不再被美国视为独立的目的地。任何按美国规定须就出口或转口到中国内地领有许可证的物品,运往中国香港时,也必须有许可证。

“具体来说,根据美国现有出口管制法律,‘出口’这一法律术语进行了扩大解释,包括出口、再出口、转卖、视为出口等概念。做贸易时必须小心翼翼。”部分进出口商称。

2022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进步,美国开始针对中国内地实施新一轮收紧措施,旨在限制中国获得先进计算芯片、开发和维护超级计算机,以及制造先进半导体的能力。而在前述美国政策框架下,中国香港特区同样受到影响。

自此开始,作为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贸易集散地,中国香港特区的核心优势,开始聚焦于税收及物流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当地2024年下半年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以价值计算,中国香港特区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出口地。

作为当地最大的产品出口创汇行业,电子业在2023年占当地总出口量的70.4%左右,产品大多属于高科技产品,尤以半导体、电信设备及电脑相关产品等。中国内地是中国香港电子产品贸易的主要来源地及目的地。零部件占中国香港电子产品出口约四分之三,大部分转口到中国内地作加工生产用途。

可资对比的中国海关数据则显示:2024年中国半导体产品(含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进口金额32738.7亿元,出口金额15145.5亿元。其中从美国直接进口1230.4亿元,占比3.76%。

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财经》近日亦曾刊发相关报道:20世纪70年代,香港依然是亚洲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在封装厂落户当地后,许多跨国零部件制造商在当地设立市场部门,从事销售,分销和采购活动等。当时中国内地电子元器件行业相对落后,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开始承担起向内地供应电子元器件职能。

作为单独的关税地区,一直以来,中国香港特区对进出口货品实施优惠关税政策。此外,在当地交易可以直接用美元进行结算,既不受相关外汇管制,也可以避免汇兑损失。半导体价格对需求和供应较为敏感,因此至今仍主要以美元为基础进行交易。

如此则形成了对内及对外的多条贸易链条:首先,中国内地的主流半导体相关企业愿意选择从中国香港特区出货,即便是销售给中国内地客户,也要通过中国香港进行报关。2019年的一项相关数据表明:当年韩国半导体产值中有222.87亿美元出口到中国香港,其中90%以上转口到中国内地手机客户手中,包括一系列手机厂商。

在转口贸易过程中,除外汇结算,极致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齐全的工具箱,也是中国香港特区维持至今的优势。以芯片进口为例,中国香港特区就有快件进口、海运装柜进口、一般贸易进口等多种方式。

前述客户暂停从中国香港特区进行芯片提货的现象,其实也与芯片从中国香港特区流入中国内地的渠道特点有关。和一般贸易不同,“芯片这类体积小、重量轻的货物,此前往往选择快件形式进口,不需要提供货物的单证及相关证明,可能仅仅要求货物的商业发票和装箱单就够了。”相关货代对《财经》记者解析称,“未来该怎么做,目前还在摸索。”

其也透露称:目前来看,即使相关政策理清之后,受关税提高及国产化芯片提速影响,中国香港特区的芯片贸易之路,可能也需要进行新的升级及探索,即主要从芯片进口转向芯片外销。但在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中,这会对其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在此方面,多位芯片专家认为:目前的关税新政将利好模拟芯片国产化。受消息面刺激,4月11日,圣邦股份(300661)、唯捷创芯(688153)、思瑞浦(688536)、纳芯微(688052)等国产模拟芯片股涨停。

在芯片外销的渠道建设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此前已有探索。例如在2018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联盟”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特区之间成立。该联盟谋求汇聚和融合大湾区半导体产业资源和力量,共建芯片测试、人才培训和产业孵化等支撑平台,进而构建大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

这一模式当中,中国香港特区的主要定位是技术、贸易和分销。随着中国内地芯片公司的不断成熟和规模扩大,相关行业人士正在推动一种新的“前店后厂”模式,即在芯片设计领域,由中国香港特区进行产品定义、贸易和知识产权管理,中国内地城市则进行设计、制造和封测,然后再返回中国香港特区完成营销策划、渠道分销等,最终形成“中国和国际市场两头展开的局面”。

图片

责编 | 秦李欣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