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速度成就加速度——“行业隐形冠军”利尔生物在津市的投资传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8:31:00    

【企业档案】

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医药、农药中间体技术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合成生物企业,其精草铵膦产销量居世界首位。2021年12月,公司从四川整体迁至津市高新区,一期投资12亿元,2023年8月正式投产,已建成上海研发中心与津市中试、生产基地三位一体的生物制造产业化平台。

俯瞰利尔生物

【兴业故事】

3月24日,位于津市高新区的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利尔生物”)生产车间内,精草铵膦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下线。从国内首创“L-草铵膦大规模生物合成技术”,到精草铵膦产销量占据全球市场首位,利尔生物在落地津市的几年间,不断书写着行业的传奇。

产品生产线

时光回溯至4年前,当年这个一期投资12亿元的项目落地津市,书写出政企合作的经典案例。

2021年秋,机会与挑战同时降临利尔生物:应大客户要求,公司需要在23个月内形成万吨级精草铵膦产能。原有的四川基地扩产无望,项目团队在3个月内考察多地均无果……转机出现在2021年9月的一个周六下午,津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与企业展开“极限谈判”,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津市高效解决了项目用地需求——在津市高新区二类和三类工业用地交界处,为利尔生物规划了理想的建设用地。“津市刚好有,我们正好要,两地块仅一路之隔,对我们来说,再合适不过。”利尔生物董事长范谦回忆说。

和投资决策一样,项目落地全速推进:从初次接触到项目签约仅19天,从签约到开工仅8个月左右。政府专班独创“五同步”工作法(规划、环评、安评、建设、招工同步推进),将常规需用时2年的审批流程压缩至120天完成。

从2022年8月开始,津市高新区上演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利尔生物占地457亩的现代化工厂破土动工。359天后,工厂竣工投产。

范谦后来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感叹“津市速度成就了利尔加速度”:“一年之内建个车间并不难,但要建一个占地457亩、建成面积350亩,包括厂房、仓库、楼宇等几十栋建筑的大型工厂,并进入试生产运营状态,在整个行业都不多见。”

“津市骨子里沉淀着抓工业的基因,真正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这样的‘合伙人’值得信赖。”除了企业发展的需要,范谦说出了企业这几年不断在津市追加投资的原因。

2024年,利尔生物投资5000万元,建设一条10万吨制剂生产线,为原药配套,产业链由此延伸,辐射面更广。目前,公司的二期项目——发酵法生物制造生产线正加紧建设,预计6月实现投产后,产能再翻两番。

精草铵膦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2%

在利尔生物智能化车间,精草铵膦原料经过生物催化、膜分离等18道工序,最终变成白色晶体。这款革命性除草剂,活性较传统产品提升2倍,亩用量减少50%,且可以完全生物降解。正是这项全球领先的“L-草铵膦大规模生物合成技术”,让津市站上全球农化产业链顶端。2024年,利尔生物的精草铵膦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2%,单品销售额达8.8亿元。

漫步津市高新区,记者可以看到一片欣欣向荣的产业景观:引航生物的中试基地与利尔生物的生产基地仅一街之隔,溢多利生物的甾体药物车间通过管廊与康捷生物共享蒸汽。这个“五分钟产业圈”的形成,源于津市精心设计的“强链补链”策略。最近几年来,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已形成以利尔生物、引航生物、溢多利生物等为龙头的42家规上企业的集群,2024年产值达68亿元。当前,津市正抢抓国家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重大机遇,加快打造全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先导区。

“我们不是简单拼凑企业,而是构建共生系统。”采访中,津市高新区党委副书记刘烽介绍。对入驻企业,津市全力构建“合伙人”关系,打造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从电力、蒸汽、原材料、污水处理、物流成本等18个方面系统考虑、精准发力,不断降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蒸汽价格逐年下降,我们刚来时是320元/吨,现在降至220元/吨。政府协调支持企业做绿电系统,公司今年将启动4.6兆瓦光伏项目建设,这些实打实的举措都能让企业降本增效。”范谦说。

谈到企业未来发展,范谦信心十足:“这里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津市高新区成了‘2024(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园区(省级)’。”

展望未来,范谦表示:“未来5年,我们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公司有2到3个合成生物学产品正在研发中,预计3到5年能够实现产业化,带动企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