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完整(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这个群体的人数也随之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我们外语系组建了一支由六人组成(其中包括系指导老师及五名学生干部)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对大庆市大同区的各个村落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留守儿童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及关爱。
二、活动背景一一服务乡村,关爱留守儿童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长期离开父母的正常监护,亲情缺失,管理不周,教育不当,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等方面问题日益突出。据抽样调查,我国部分地区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突显,亟待引起政府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此类志愿服务活动是必要的。我们重视留守儿童上学难这一问题,与大同区团区委联合举办留守儿童暑助班活动,并与团区委一起下乡调查每一户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留守儿童。
三、调研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一一有目标才有动力
此次社会实践,将以“看护留守儿童,度过愉快假期”为主题,在大庆市大同区留守儿童中开展实地调查、留守儿童暑助班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假期可以学习到知识并且感受快乐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理解父母、尊重他人、努力成才的观念。并在实践过程走访留守儿童较多的村落进行较为实际的问卷调查,从而在留守儿童以及他的监护人中更为针对性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情况。
四、调研方法一一方法总比困难多
问卷方式1
1、调查对象,吉林农业大学农学员青春启航帮帮团队员 (发放150份,回收150份)
2、问卷编排,一共13道选择题,1道问答题。
3、问卷内容: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这个特殊群体问题的关注程度和他们的想法,
从而确定我们的实践活动方向。
问卷方式2
1、调查对象,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
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8岁以下的儿童(发放20份,回收20份)
2、问卷编排,一共27道选择题,2道问答题。
3、问卷内容,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
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
现象困难。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
寻求出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五、结果分析一一让调研结果体现出来
通过问卷(一)选择题(1)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不了解,只有20%的同学表示知道“留守儿童”,并且通过媒体和网络对他们有所关注;45%的同学只是有点印象,但具体不清楚。
问卷(一)选择题(4)显示,一些关注留守儿童的同学认为,留守儿童的最主要困难是亲情的缺失与空白,其次是教育设施与教育水平落后 ,经济条件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一些同学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问卷(一)选择题(7)显示,一些同学认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的人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且多数的孩子都交给他们的爷爷、奶奶看管,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其次,有的同学认为,由于家长疏于看管,使得一些孩子过早的接触社会,这样对社会治安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影响。还有13%的同学认为,随着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比例不断增加,对当地今后的经济建设发展不利。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许多同学表示我们这样关心留守儿童的活动很有意义,也使他们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调查问卷(一),我们确定了以“看护留守儿童,度过愉快假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身体健康、学习情况、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总体现状
1、 留守儿童中女生一般是由父母抚养,占到女生总比率的50%,占整个比率的28%。而男生仅占整个比率的12%,在男生总比率中,50%以上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另外的28%是由其他亲戚抚养。
2、 30%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由此可知,大同区各个村落打工的父母一般都是在离家不远处。只有12%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3、 65%以上的儿童对父母打工的目的很明确,但很矛盾,一方面希望父母能挣钱,一方面又渴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14%的儿童认为父母不出去打工也可以。
4、 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发育正常。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60% 以上的儿童认为有一个幸福的家是和父母在一起,而26%的儿童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希望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
5、 大多数男生对父母持满意态度,有一部分表明与父母有感情但不满意,极少数对父母抱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该阶段的男生还是很爱他们父母,关系融洽,并且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同时也充分表明了该阶段父母对他们的爱是至关重要的,有可能影响他们对父母一生的感情。
6、 你认为你的出生:
大多数认为自己的出生是很受欢迎的,持乐观的态度,25%认为自己是不太受欢迎的人,有点自卑,有少数人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个负担,这是悲观的表现。
造成这样的答案主要是由于家境优越程度,父母对他们爱的程度以及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关爱与否等。
7、 你认为世界上最开心的地方:
28%的人认为是学校,18%认为是家,9%认为是朋友的家,游乐场,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在家,少了一种爱的氛围,而学校能够填补这种气氛,如果可以他们还是更想要家的温暖。
8、 你有心事向谁诉说:
27%选择向自己的朋友诉说,一部分向家人,父母,写信日记,18%认为没有人可说,表明他们有在心理上有点孤单,没有或很少有可信赖的人。
9、 有46%的人选择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学习会很受影响或有一点影响,44%的人认为不受影响,另外10%选择不知道。我们还发现,在该问题中,小学生选择很受影响或有一点影响的比例高于中学生,可见小学生更需要父母在身边引导学习。
10、 在问到性格是否会因为留守而受影响时,46%选择很受影响或是有一点影响,36%的人选择不受影响,其他则选择不知道,可见父母的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性格会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普遍。因为现在的小孩都比较早熟,比较懂事,独立自主地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有提高。
11、 有30%的人认为生活中缺少爱,18%的人认为缺钱,另有10%的人认为缺少管束,28%的人则认为缺少自由,余下的则选择缺少其他。我们认为,由于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他们的个体性、独立性较强,所以,选择缺少自由的人也就占有相当的比例。但认为缺少爱的还是占比较大的比例,这其中主要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缺少管束的学生里,女生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女孩也不再是文静的代名词,她们也会调皮,不懂自制,需要管教。
12、 我们很欣慰的看到孩子们与父母的交流困难不大。有46%认为与父母交流没有苦难,44%的人认为有一点困难,其他极少数人选择了无法交流。但是家长们的外出打工,让子女与之交流的机会减少,也正式因为交流机会的减少,导致将近一半的人认为与父母交流会有一点困难。
13、 在问到父母外出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有弊时,26%的人认为“非常不利”或“弊大于利”,32.5%的人认为非常有利或利大于弊,其余大部分说不清楚。我们分析,这32.5%的人主要从经济因素考虑的,而26%的孩子则是从情感、心理因素考虑的。
14、 58%的人表示愿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比例相对较大。12.5%的人更愿意现在的生活,28%的人则认为无所谓。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成了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声。大多数男生对父母持满意态度,有一部分表明与父母有感情但不满意,极少数对父母抱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该阶段的男生还是很爱他们父母,关系融洽,并且能理解父母外出打工,同时也充分表明了该阶段父母对他们的爱是至关重要的,有可能影响他们对父母一生的感情。
(二)、建议及解决办法
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如果因为工作不到位,“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孩子”,就不仅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因此,对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①、家长应该正确处理培养孩子与挣钱的关系。有序地流动,而不应该父母二人都外出。在外的家长,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教育,保持与子女的和谐关系。
②、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教师、家长互相配合必不可少。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学校与家庭、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间互动与联动,共同关心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帮助学生的父母和祖辈亲属了解科学育人知识,提醒老年人爱孩子不能溺爱。
③、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开办心理咨询室。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 “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④、城市应该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一个好的后台环境,解决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跟着父母流动到城市,接受较好的教育,同时,也缩短与父母的距离(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六、调研工作总结一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产生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毫无疑问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影响到下一代的人口质量。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及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把关爱“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条共同关爱、呵护的桥梁。